在一个小城市,所以文艺生活那是非常贫乏滴,不像大城市,还可以争论一下是攒钱听音乐会还是买大包子性价比高。一年下来也没几场古典类的音乐会。最近又听Bach及之前的古乐多,所以有合唱团来就不能放过了。
开始还是有所疑虑的,因为感觉欧洲应该传统上都是男童合唱团,现在随着“平等”,也只是有些会吸收一点女童,所以女童合唱团历史沉淀应该不够悠久。但听完后还是有些惊喜的。
介绍里,法国天空之光女童合唱团(Lumina Coeli)是欧洲历史悠久的团,在上海场的网站介绍里说是中世纪开始就存在了。但是其官网和其他各场的介绍似乎没提。但规模倒是不小,从幼儿园到高中一共258名成员,每周要接受4-6小时的声乐训练。看官网,还计划明年参加海森堡的国际合唱比赛,今年除了中国,还会巡演南美、明年美国。
毕竟是来中国,所以曲目是没什么宗教音乐的,这是最可惜的地方。所以上半场叫“歌剧与世俗音乐瑰宝”,维瓦尔第有三首合唱,其他亨德尔、贝多芬、莫扎特等各一首。我对这个编排最感困惑的是居然没有巴赫,意大利作曲家占大头,没有什么法国作品。倒是莫扎特的两首改编曲,配词从标题来看都是法语(反正听不懂……)。
由于最近都很忙,所以事先没做功课,这些曲目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。最大的惊喜在于亨德尔的“Lascia Ch’io Pianga(让我哭泣吧)”和维瓦尔第的“Vieni, Vieni O Mio Diletto(来吧,来吧,我的挚爱)”。亨德尔居然写过这么深情的旋律,维瓦尔第也居然有节奏不那么快的音乐。前者有女中音领唱片段,可惜领唱者昨晚状态一般,可能有感于这几天广东的破天气,间隙一直有点咳嗽,所以听起来声音有点紧。后者大段的轻声合唱,真是如丝绒般美丽;中间高音部分还有点“上头”。可惜这样的曲子不算多。上半场最后的莫扎特改编曲有女高音和女中音双重唱,高音非常棒,有点光泽。

下半场是民歌,自然是法国民谣开场,连续三首。到“Ah! vous dirai-je, Maman(啊,妈妈我想对你说)”的时候,全场有点骚动,因为旋律就是“Twinkle, Twinkle, Little Star(一闪一闪亮晶晶)”。回来以后查了一下,原来人家法语民谣才是原版,后来是Jane Taylor和莫扎特分别重新配词(1806年)和改编过。下半场最有味道的是“Kazach’ya Kolybel’naya(哥萨克摇篮曲)”,发音是听不懂的,但是歌唱和旋律一听就是俄罗斯味儿,中间有一段旋律又突然加强、坚毅了一点,让人想起哥萨克骑兵。只是我有点怀疑,这个真适合做摇篮曲么?有一首(好像是西班牙的民谣)还专门换了个中音领唱,开始我还以为是临时换人,听了几句发现,这个女中音音色和男童简直以假乱真,估计是这歌本来应该是男声版。另一首法国民歌“L’espérance(希望)”也不错,和上半场斯卡拉蒂的“Gia Il Sole Dal Gange(甘吉河一片金黄)”一样,让我想起《黄教堂》那张碟。
来中国巡演,自然要有首中国曲目,选的是《泥娃娃》。说实话,除掉“泥娃娃”这三个字,我是没听懂其他在唱什么。不过全场还是报以热烈的掌声,搞得小妹妹们在台上也笑了起来,大概觉得“果然如此”。
后面自然是热烈的掌声要求encore。加演的就是巴赫的“Sheep Can Safely Graze(羊儿在安静地吃草) BWV208”,是一首世俗康塔塔。我个人觉得这个应该放入上半场的曲目。
上下半场为了配合曲目风格吧,歌手们还穿了两套不同的衣服,导致我上半场没好意思多拍几张照片,错过了更帅的红色袍服。


在国内演出这样的曲目,确实风险是很大的(我们这种小城市的市民文化底蕴那真是够不上,不知道广州、上海场会不会好点)。因为标注是女童合唱团,剧场里都是带孩子来看的家长,至少是8成占比。家长们估计是带自家娃来看看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结果就是孩子们百无聊赖。中间跑去洗手间的不说,咳嗽声此起彼伏大概只能抱怨突然变了的天气。我旁边坐个小男孩那真是如坐针毡,又不敢发声,又听不下去(歌词也听不懂啊),只能晃座椅表示抗议。平时听个钢琴、交响曲,还能根据演奏家或者指挥的手势判断是否结束了,然后开始鼓掌。这一听合唱,指挥的手势又不明显,彻底乱了,从上半场第三首Vivaldi的“Arma, Caedes, Vindicatae, Furores(复仇之战)”开始,中间休止开始鼓掌。上半场大概三四首抢着拍巴掌,还有余音未落就出传来掌声,以宣泄内心的无聊吧。下半场毕竟民歌,节奏要明确些,但到后面也乱了。反正指挥应该也很无奈。合唱团员们适应能力不错,从上半场被抢断两首后,就不受太大干扰了,该唱一样唱。前面提到的“让我哭泣吧”中间很长一段比较轻柔,咳嗽声多少还是干扰了女孩子们的表演,有两处明显衔接出了些乱子。
总的来说,还是非常超值的一场合唱,更不能和名团动辄几千的票价比。能从录音里走进现场,也是非常幸福的。希望有更多来中国交流表演的合唱团。